芦根,就是芦苇的根,家乡人称之为柴根、芦柴根。从前,农村里缺医少药,哪家有人头疼发热,老人们便吩咐道“赶紧到柴田里捣几根芦柴根回来,熬汤喝。”说来也真有点灵验,几次柴根汤喝过之后,热退了,头也不疼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跟随大人到柴田里挖过芦柴根。当然,大人到田里挖芦柴根,都是到“篮柴”田“大柴”田里挖,我们也从中探索了一些秘密,增长了一些知识。篮柴的柴根粗,水分多,而且甜味足;“河柴”的根系虽然非常多,密密匝匝,但是根细,少水分,缺乏甜味。而河柴中的花眉柴(芦叶上有斑斑点点的花纹)等,则介于两者之间。暑天里,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撑条木船,每人带一把起蒲秧的小铁锹(蒲锹小巧玲珑,轻便锋利,水乡人家家长藕、长蒲,户户都有这种蒲锹),站到水中快乐地挖柴根。
我们把柴根切成许多小段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嚼。一边嚼,一边快乐地反复唱着我们自己编的歌:“撑小船,挖柴根,切小段,每人分。嚼嚼根,吃花生,甜津津,香喷喷”。我们的童年时代,没有吃水果的福分。吃些嫩的青菜苔、粗的芦柴根、浑身带毛的土桃就觉得甜蜜蜜的了,至于苹果、香蕉、水蜜桃等等,它们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哩。
说起芦柴的作用和贡献,水乡人津津乐道,成船满载的芦柴运到城镇,卖给城镇居民作烧火的燃料。从前没有煤炭,更没有煤气和天然气,城乡居民都用锅灶,全部烧草。装到淮安、阜宁北集上换萝卜、山芋和粮食,因为从前的水乡不长粮啊。粗壮绵韧的粗芦柴是打柴簖、柴席的好原料,柴簖卖到产粮区囤积粮食,柴席铺垫在睡觉的床上。芦花,可以制成“毛窩”,曾经是贫困时代城乡百姓御寒防冻的最好棉鞋。芦柴还是很好的造纸原料。多少年前,每到芦苇收获季节,天津、镇江造纸厂采购员的足迹便遍布水乡的各个村庄,后来又建起了地方国营宝应造纸厂。年至年,每年春天,水乡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摇麻筋、编柴簾,忙得不亦乐乎。每条柴簾头等价九角二分,二等品八角二分钱,有力地支撑了水乡的经济。那些年,随着城市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对柴簾的需求量很大,家乡供销部门收购的柴簾用大木船装送至镇江,再由火车分运至南京、上海、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等许多大城市。那个十几年哪,人们把芦柴称为金条呢。
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建筑业的柴簾逐步由其他先进物品代替。水乡人民也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那种以柴草换萝卜、山芋、豆饼来填塞饥肠的时代已变成了历史。城镇居民也逐步使用煤炭、煤气作燃料,芦柴的身价跌落到历史的最低点。继之而来的是滩涂大开发,垦荒长粮,长荷藕,养鱼蟹虾,养龟鳖,芦柴便日渐稀少了。
有史以来,人们谈论的、赞美的都是芦苇,而把芦根冷落在一边。其实,树有根,水有源。一切花草树木都从根而起,由根而发。没有芦根,葱笼繁茂的芦苇荡从哪里来?是芦根为芦苇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水分,绿了湖荡。查阅有关资料,明确记载着芦根的医药功能:清热生津,润肺滋胃,除烦止呕,治疗胃热口臭,烦渴呕吐。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多次看过家乡知名老中医梁梦舟、庞子文、杨少贤的处方笺,处方的下面往往都有“取芦根两段、荷梗两个、藕节三个作引子”。引子就是中药煎沸以后,随即把引子放进中药,以增疗效。可见这些名医师对芦根、荷藕的医药功用熟读于心。
芦根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经过多年生长,无数发达的芦苇根系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在泥土上面形成一层二尺多深的结合体一-蕻。蕻的作用可大啦,水乡人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扛房基地、扛圩垛,都是用专用的铡蕻大刀先铡蕻,用一个个的蕻块在水中垒起沿子,然后罱泥戽泥。暴雨连连,防汛排涝形势危急时,抢险突击队“倒猛子”(潜水)铡蕻运蕻,堵住缺口险段。蕻腐烂后,更是荷藕很好的有机肥料。常听藕农深有感慨地说:“有蕻就有藕,蕻多藕发旺!”直到我亲自长藕,对这句话才有深切的体会:改革开放后,我承包过几亩柴田,人工开挖长荷藕,连续好几年获得大丰收呢!
最近精选
(点击下面链接可阅读)
清明时节话螺螺|清风徐来徐汝清
四个老太买牛肉|清风徐来徐汝清
美人红|清风徐来徐汝清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