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对压力的理解纯粹就是个误会;
睁眼就是房贷车贷,出门就是牛奶面包,跨进家门就是妻儿老小,你觉得自己的压力很大对吗?不对!
同样是买房,穷人叫刚需,富人叫投资;同样是买车,穷人叫奢侈品,富人叫代步工具,甚至只是个大点的玩具。
你会发现同一种社会行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完全不同;
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问题在于大部分人对压力概念理解不正确;
绝大多数人口中的压力只是常见的生活事件,心理学把这种事件叫作压力源;
什么是压力源,简单来讲就是你的压力从哪来的。
买房买车或者其它社会行为都叫压力源;
他们的真正属性是生活事件,是客观存在。
这些事件本身不带任何情绪色彩,它仅仅是一种现象;
有种植物的壳是一味中药:性平,味甘、归脾、大肠、肾经;可食用,可药用,对胃肺方面的疾病有特效。
它的学名叫罂粟,但在大众的视线里,这个东西有个约定俗成的名词:毒品。
它本身的属性就只是一种植物而已,不存在好坏之分。
我们之所以把罂粟称为毒品,仅仅是因为它对我们造成的威胁远超收益,所以把它归为有害类。
所谓好坏只不过是人为划定的属性;
哲学上讲:客观事物本身不具备任何属性,好坏的判定依据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同人群对社会事件的好坏定义不完全相同;
大家都认为废石废渣没用,有人却拿它做成高质量铺地砖,狂赚几个小目标;
同理对压力源的判定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走向;
你是喘不过气,还是铁骨铮铮,跟压力源没有直接关系;
真正让你感受到压力的是自身一系列条件对压力源的综合发酵结果;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压力大小
决定一个人抗压能力的是压力上限,而决定压力上限的是认知上限,你之所以会觉得压力大,根本原因在于认知能力不足;
压力的形成首先是接触到压力源,在察觉和理解的基础上,评估压力源的性质和对自己的利弊程度。
好比你是个新手上路的司机,由于经验不足无法对复杂的路况做出及时合理的反应;
同时无法确定自身的能力能否完美的应对复杂的路况,这就导致了你无法判断复杂路况与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压力;
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压力就会越大。
有一种无压状态叫海纳百川
充分的认知,会扩大压力上限,使压力的强度相对降低。
这要求你既要清晰看待自身能力,也要清晰看待压力源;
当年诸葛亮能舌战群儒,其出发点就是对自身立场足够清晰,对江东意图足够清晰。
一听到上台演讲就觉得压力大的人,一方面是不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讲好,一方面是不清楚自己上去到底要讲些什么;
跑一场马拉松,你需要充分认识自己有没有跑完一场马拉松的体力,和30公里的距离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
只有充分的认知,才能合理确定自己能否应对以及确定应对方式;
你说房贷车贷压力大,暗含的意思是面对这些事件不知道该怎么办,根据你当前认知可推导的范围里,没有解决这些事件的方法;
很多事情都被具象化为一串数字,一旦数据不适配,就会产生束手无策的无力感,压力就会随之而来;
但数字会随经济态势,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形态等各方面因素波动;
比如80年代30块钱的工资能养活一家人,如今块的工资只能养活自己。
上世纪90年代末扩招以前,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不超过30万人,录取人数不超过10万人,那个时候各方政府对研究生数量如数家珍;
时至年,研究生招生已扩张至万;(数据统计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都说研究生不值钱了,但这只是一个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研究生人口剧增,国家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等等。
单维的刻度并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事件,所有事件都需要从多维考量;
不能进行多维考量就会导致无知,这种无知又来源于自身的已知和未知。
他们一方面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永远笃信自己看到的就是正确的;一方面全盘否定别人的经验,始终无法接受新概念;
我们说一个人陷在一件事里走不出来,本质上是在说他过分执着;
他们无法从自己的世界里跳出去,也没法面对新的世界走进来;
压力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人感受到压力并不是一蹴而就;
你并非在接触到社会事件的一瞬间就感受到压力;而是在大脑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化;
压力感受分为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抗压能力可以具象化为能不能顺利度过这三个阶段;
比如当你跑一场马拉松,站在起跑线上的那一刻,就处于压力的警觉阶段,这个时候你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速,血压,体温就会升高;
当你跑起来的时候,就会处于搏斗阶段,你的生理状况会趋于平和,但你的注意力全都投入在竞争中;
第三个阶段是衰竭阶段,这个时候外在压力源会逐渐消失,如果你已经适应了整个阶段就表示你已经适应了压力,压力就不会对你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反之,如果你在抵达终点以前就已经体能耗尽,那么剩下的路程就变成了确实存在的压力,因为你已经没有能力解决;
这才是真正给到自身,对自身产生影响的压力。
压力敏感的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囫囵吞枣,直接跳过了后面两个阶段。
容易悲观绝望的人,会在脑海里飞速完成这三个阶段,在警觉阶段就把压力源判定为压力,直接弱化后两个阶段;
就好比二师兄见到妖怪的第一反应不是战斗,而是去找大师兄;师傅被抓走了第一反应不是营救,而是分行李;
好吃懒做的人共性就是抗压能力不行,没法承担社会责任;
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还没试试就已经默认自己不行了;
如果没有正确的评估,压力的副作用会远超压力本身。
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怎么尽量减少压力负面影响?
压力问题简单来讲就是:你认为自己有没有能力去解决当下事件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压力大,无非以下几种情况,要么对压力源本身的理解不够充分,要么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不够充分。
但大部分人,是两者都不充分;
压力产生的第一道程序是对压力源的解读,对压力源的评估结果直接决定了压力强度;
认知错位现象很容易就出现小马拉大车,大马拉小车;
军事上的疑兵之计就是利用对方的认知错位凭空制造压力;
比如张飞独守当阳桥,孔明抚琴退仲达;杀鸡用牛刀,金条塞墙缝。
前者会出现疲劳恐惧,后者会出现过度虚耗。
降低压力的正确方式是通过反复将自己的能力与现实状况进行适配;
这种恰到好处的适配状况就是我们常说的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