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苏

白癜风封闭针 http://m.39.net/pf/a_9329006.html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施钰

编者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一条秘密通道,自年10月一直到红军长征出发后,持续承担着党中央从上海向中央苏区传递信息、输送物资经费、护送干部的重要任务,这就是中央红色交通线。肩负绝密使命,红色交通员们冲破敌人严密的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用双脚与血汗连接起了“苏维埃的血脉”。日前,记者循着红色交通员的脚步,走访位于永定、上杭、长汀等地的中央红色交通线遗迹,回顾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历史。

青山似茧,崎岖绵延。

穿过重重山林,走进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伯公凹自然村,一座土木结构两层小楼立于眼前,土黄的外墙仍残存烈火灼烧后的斑驳。这里是邹家祖宅,也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交通小站所在地。

伯公凹交通小站。施钰摄

伯公凹“一脚跨两省”,南为粤、北为闽。90多年前,就是在此处,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员们带着大量文件信息、物资经费,护送着一批批干部自粤入闽,由白区进入中央苏区。

年底,闽西、赣南苏区革命斗争蓬勃发展,远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与各地红军和地方党组织之间的联系问题日趋突出。党中央和闽西苏区之间无法相互了解真实情况,相关信息与指令也无法保证及时传送,尽快建立一条从上海到闽西赣南的秘密交通线已迫在眉睫。

中央通过沿途隐蔽的交通站开辟了由上海党中央通往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长江、北方、南方三条秘密交通线,传送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往来文件并运送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这就是“红色交通线”。

其中,年10月设立的南方线自上海出发,途径香港,广东汕头、大埔,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抵达江西瑞金苏区,长约公里,后被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

中央红色交通线路线图。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委史志研究室供图

伯公凹,就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入闽第一站。

空中鸟瞰,小小的伯公凹在魏巍群山中显得毫不起眼,但其地理位置却不一般。“伯公凹是由粤入闽第一站,也是白区进入苏区的第一站,成为能否平安进入中央苏区的关键站点。”小楼前,伯公凹交通员烈士后人、伯公凹交通小站讲解员邹广敦介绍,为守护中央红色交通线,这个不足30人的村庄有10多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涌现出邹端仁、邹作仁、邹春仁、邹佛仁、邹昌仁、邹启龙、邹晋发等红色交通员英雄群体。

鸟瞰伯公凹交通小站。

虽然已经讲解了多次,但每每追忆过去的历史,邹广敦仍眼含热泪。“我的曾祖父邹端仁为中央苏区运送食盐途中被捕,宁死不交代盐的秘密。敌人将他吊在大树上,严刑拷打后射杀,并在他的尸体上淋汽油点火焚烧。”邹广敦说。

伯公凹交通小站墙外展示了邹端仁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与纪念证。施钰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每次讲解时都能饱含感情,这是因为我每一次重温这段历史,都会为先辈的选择而感动、自豪。”邹广敦说,当先辈们选择成为一名交通员,踏上这条崎岖艰险的路出发时,他们只知道有出发点,却不知道有没有归途。这是这一位位在刀尖上行走的孤胆英雄,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一条摧不垮、打不烂的苏维埃共和国“血脉”。

邹广敦在讲解伯公凹的红色故事。施钰摄

在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的墙上,展示着部分交通员的姓名、照片与生平。这其中有不少人生卒年不详,照片只能由据后人回忆的画像代替,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是假名。“能看到姓名与生平的已是少数,不少单线联系的交通员至死,家人都不知道他从事什么工作,成了无名英雄。”永定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征研股股长林添茂说。

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中展示的部分红色交通员生平。施钰摄

“中央对交通员的选拔要求极为严格。”林添茂介绍,中央在选配交通员时,一是要求党龄要长,政治上要坚定可靠,二要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机警灵活,枪法要准,三要有健壮的身体,能够胜任长途跋涉,四要有一定的文化,记忆力要强,不能说梦话。

此外,为确保整条交通线的畅通和安全,交通站专门制订了《秘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交通员一日走40—70华里(相当于20—35公里),机要文件要昼夜兼程里(相当于50公里),保证文件命令准时到达;白区的交通员除直接口头向上下级传达或汇报外,相互之间都不认识,保持单线联系;写过的复写纸、印过的蜡纸和有机密文字的纸屑要及时烧掉等等。

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中展陈的交通员使用过的武器。施钰摄

为避免随身携带的情报和物资被搜到,交通员们想尽了办法。林添茂介绍,交通员们有的把文件用密写药水写在衬衫上,或藏在热水瓶和挑担的竹扁担里;有的买些鱼把黄金塞到鱼的肚子里带走,或把金条藏在随身带的纸伞杆、甜瓜瓤中,也有的把黄金熔成金条,藏在裤袋里,把银元捆在手臂上;至于携带无线电零件等一类的物资到苏区,往往把这些物资放在饼干盒里、罐头里或竹制枕头里。

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施钰摄

山高水长路多艰,交通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沿着公里的交通线,用双脚传递信件、护送干部、输送物资进入苏区。据不完全统计,年到年主力红军长征前,由上海经中央红色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的领导干部和电讯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共有多人,还有多担苏区紧缺的布匹、食盐、药品、纸张、电讯器材、印刷器材、军械器材等物资与大量中央和地方的文件、情报资料。

历史烟尘远去,革命精神永存。90多年后的今天,在伯公凹交通小站前,包括邹广敦在内的十几位讲解员一遍又一遍地向来访者讲述这条交通线上隐秘的历史。“年至今,已有20多万人次前来学习参观。”邹广敦说,“作为烈士后代,我会一直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这段伟大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