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的祖传凉席,材质特殊无法复制,

北京白癜风专家 http://www.xxzywj.com/
“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谢香消,竹席生凉,女诗人于是知道秋天悄悄到来了,这句诗表现了女诗人百无聊赖的心情和细腻入微的心思,其中的“玉簟”就是指凉席凉席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石器时代,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蒲草编制草席,后来随着编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又出现了以芦苇和竹子作为原料的凉席,这些凉席与最先的草席相比,不仅外形更加美观,而且使用起来也更加凉爽舒适,当然,最奢华的凉席,还是要数象牙席。象牙席就是用象牙制成的凉席,制作时需要先把象牙切割、加工成象牙丝,再由工匠人工编织而成象牙席。象牙的弹性和光泽都非常好,因此它也一直是高级工艺雕刻的主要用材之一,后来清朝的雍正皇帝认下令取缔象牙席,民间才不再制作。后来制作象牙席的手艺也因此渐渐失传了,世上仅存的三张象牙席也变成了稀世珍宝,其中两张都已经被国家找到,请入了博物馆,惟剩最后一张,一直流落民间,下落成谜。那么雍正帝为何要下令禁止制造象牙席呢?最后一张象牙席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一、雍正帝禁象牙席象牙席自古就是珍贵物品,不仅仅他的的原料十分难得,而且它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工,雍正帝就是象牙席耗费民力太甚,才下令禁止。根据《清世宗实录》的记载,广东地方官员曾经向雍正帝进献过象牙席,雍正帝虽然心中不喜,却没有下令禁绝,于是官员们揣摩上意,认为皇帝十分享用这稀世之物,所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各地官员于是纷纷进献象牙席。看到各地进献象牙席成风,雍正帝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雍正十二年四月,雍正帝明旨喻示,工匠不得再行制造象牙席,如果从远洋通商传入的象牙席则禁止买卖,这样,全国制造象牙席的风气才修炼止住了。但是根据历史记载,,乾隆五年,在各地上贡的贡单中仍有三张象牙席,纯孝的乾隆皇帝还将其中一张象牙席孝敬给了皇太后,可见雍正的禁令并没有一下子完全禁绝象牙席,不过由于统治者不喜欢用,一般老百姓又用不起,象牙席的市场变得十分狭小,其制造手艺才慢慢绝迹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于世的三张象牙席也真正成了不可复制的珍品。总而言之,雍正帝下令禁绝象牙席的主要目的还是由于奢侈浪费,和讲究豪华的排场,而且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考据,雍正本人其实是一个生活奢侈的人,他的圆明园甚至比康熙帝的畅春园更加穷奢极欲,所以,连雍正都觉得象牙席奢侈太过,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那么,仅存的三张象牙席在时代的变迁中,又曾经在哪些人手中辗转流传?二、象牙席出宫辛亥革命前夕,革命的炮声惊扰了紫禁城的安宁,清宫之内一片混乱,在这混乱之中,一张象牙席被人偷偷的运出了宫。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深深震撼了远在北京的紫禁城,在龙位上安坐了数百年的大清朝皇帝首次感觉到脚下的土地动摇得无比厉害,重重宫墙之内,从太后皇妃到宫女太监,无一不觉得惶惶不可终日,一个在往日看起来天方夜谭的念头,此时清清楚楚地浮现在他们脑海中:大清要亡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旦皇帝退位。紫禁城就再也不是一个安享尊荣的地方了,这些宫女太监可不想给这座有着几百年高龄的宫城殉葬,于是他们明里暗里将紫禁城里的宝贝搜刮出宫,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而象牙席作为其中之一,被偷运出宫。总而言之,大树将倾,猢狲各散,连九五之尊的皇帝都开始倒卖祖宗的宝贝,更遑论地位低下的太监宫女,象牙席就是在这样一片惶急的脚步声中,被一个太监运出了皇宫,从天子居所,沦落到了江湖民间。那么,出宫之后的象牙席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它最终又将飘零至何处呢?三、流落民间的象牙席太监盗宝,无非为财,所以刚出宫,偷象牙席的太监就用十根金条的价格将象牙席卖给了京城的一家当铺,而象牙席也从此开始了它在乱世之中的飘零之路。收购象牙席的这位当铺老板姓丁,在行内摸爬滚打多年,他自然一眼就开出了象牙席的非同凡响之处,所以才肯用高价收购这张凉席,后来乱世到来,军阀横行,百姓民不聊生,老板就带着女儿回到了老家山东。然而,老板不知道的是,乱世之中,又有哪块土地能成为世外净土呢?山东这方自古以来的诗礼之邦也很快被军阀的铁骑践踏,丁家作为当地的大户,也成了“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