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金属丝,通过编、织、堆、垒、掐、填、攒、焊等工艺,成了有灵气的艺术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术的传承人之一,今年30岁的廊坊小伙刘超不断创新,不但做出普通人用得起的珠宝首饰,在淘宝店里热卖,还开设了花丝镶嵌工艺品博物馆,免费为同样喜爱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讲授课程。他说,他不想让祖传三代的手艺在他这一代失传,更希望祖辈的手艺能在他手里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追述
手艺传承三代,成国家级非遗
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多为贵族所用,到明清时达到巅峰。
刘超说,他的外公李玉成在18岁时跟着从宫廷流落到民间的老手艺人学习花丝镶嵌手艺,之后又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他的母亲和他。
▲刘超和他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
“小时候,看着外公和妈妈每天做这门手艺,觉得很神奇。”年出生的刘超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根根看似普通的金属丝,经过外公的巧手,就变成了精美的装饰品,“我觉得像变魔术,特别敬佩外公。”
然而,看着做花丝镶嵌长大的刘超,也经历着这门手艺从兴盛到没落。
“最兴盛的时候,外公管着人的车间。”回忆起外公当年的风光,刘超不无自豪,但好景持续了十年左右,渐渐地花丝镶嵌工艺品没那么好卖了。
“那时,我和家人一起带着花丝镶嵌的工艺品跑遍了全国。各类跳蚤市场、珠宝集市和古玩市场,都是我们摆地摊的场地。”刘超说,守在小摊子上,只能靠运气等来一些对花丝镶嵌感兴趣的人。小小一平方米的地方,往那一坐就是一整天,也未必等来一个客人。赶上下雨天,租地摊也就等于赔了,基本没什么人。
“卖不出东西,挺孤独的,感觉下次都不想来了。”刘超说,其间,他也曾有过犹豫和退缩,却又每每对自己说,“我不能让传了三代的手艺在我这一代失传。”凭着这一信念,刘超坚持着,也在寻找新的突破。
新生
网上受到追捧,让他看到希望
惨淡的生意一直持续到年。那一年,已经决心坚持下去的刘超,决定把自家的工艺品放到淘宝上试一试。他没想到的是,原来有很多人知道花丝镶嵌这门手艺,只是不知道去哪里买。
惊喜之余,刘超开始用心经营起网店,从店铺运营、修图、发货、产品制作,他在不断琢磨,不断创新。
▲锉整。
▲火烧。
在过去,花丝镶嵌技艺主要用于制作或复制传统珠宝、紫禁城金银器工艺品以及历代博物馆出土文物。而现在,除了复制传统珠宝、紫禁城金银器工艺品为各类影视剧组服务外,刘超说,他不断尝试将现代工艺和传统手法相结合,制作出更加符合现代的年轻人喜好的产品来。“我希望能做出人人都用得起、都买得起的珠宝首饰来。”
▲掐丝。
▲填丝。
传统的花丝镶嵌,是将火烧后变软的金条、银条进行拉丝、攒活、掐丝、堆垒等。头发丝般粗细的花丝在火中塑形,对制作工艺要求很高,有时火稍微大一点花丝就会断掉。一件已经做了一个多月的作品,可能因为一点儿没注意到就前功尽弃。为此,刘超每天至少练习10个小时。冬天水凉,免不了冻手;点火加工时又烫得不行,手上落下不少烫疤。有时手还会拉口子、被酸蚀、扎刺儿……不过,刘超说,“当你真做了花丝镶嵌后,就也不想做别的了。”
▲半成品簪子。
在与天南地北的顾客交谈中,刘超收到了许多暖心的鼓励。
▲等待镀金的半成品。
“很多年轻人买了我们新推出的发簪,很喜欢,还特意对我说,希望我能一直坚持做下去。”刘超说,不光是咱中国人,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喜爱并购买他店里的饰品。“有很多外国人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惊叹于我们的手工艺,鼓励我推出更多的新产品。这也让我感到特别自豪。”
▲花丝镶嵌与和田玉结合的簪子。
这些鼓励让刘超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只要有市场,非遗技艺就不会失传。”
心声
希望更多人爱上这门手艺
如今,通过两年多的发展,刘超的淘宝店每天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订单,已成长为饰品行业的千万元级别卖家。
今年的天猫期间,刘超提前备货多件,打造了30多款预售产品,准备在今年第一波最大的促销季中赢得更多的消费红利和更广泛的市场。
如今不用发愁生计了,刘超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前不久,刘超打造了一间平方米的展示体验馆,既有各种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展出,还免费为同样喜爱这门技艺的年轻人提供体验课程。同时,还会在这里拍摄一些关于汉服饰品佩戴穿搭的短视频,并以此传播汉文化。
“我希望祖辈的手艺能在我手里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也希望老师傅们的手艺能有年轻人来传承。”刘超说,通过开设这样的展览和讲座,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门手艺。未来,他还计划着开设更多的儿童公益课,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到这门中国传统的文化技艺。
新象
非遗≠过时,天猫开专场
据了解,在淘宝上,还有更多像花丝镶嵌这样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和现代工艺及商业文化碰撞出火花,完成自身的升级和传承。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上亿人次的用户在淘宝天猫购买非遗商品,仅淘宝活跃的手工艺非遗店铺就有超过2.5万家,年成交规模将近30亿元。淘宝直播成了非遗商家快速增长的新方式,一年直播场次超过万场。年轻人不仅追新,更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在非遗消费者中,三分之二是80后、90后,京剧、越剧、观音传说、茶艺、雕刻等相关非遗产品,都是他们的心头好。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年轻非遗匠人在淘宝天猫涌现的背后,是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平台对非遗匠人的扶持。
“通过营销扶持、创意市集,我们把有趣的手工艺产品推给消费者,并在商家钉钉群里做定制化的免费教学培训。”淘宝特色商家运营小二湘南透露,“比如一家做花丝镶嵌的店铺,祖孙三代都是非遗传承人,被我们发掘和孵化后,年成交额已达千万元。”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赵颖表示,创新是最好的传承,阿里巴巴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支持将长期进行,用平台化和数字化的方式来为非遗保护、非遗产品创意研发与消费等插上创新的翅膀。当天阿里巴巴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启动“非遗购物节”后,还将通过打造非遗爆款、推荐非遗好店、探索非遗跨店等活动,把更多的非遗手艺人和爆款商品,推荐给消费者。
(燕都融媒体记者李春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