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耗材集采的博弈冠脉支架白菜价,高价

如果没有集采,心内科必然是医学生的不二选择。

疾病覆盖人群广,病人多耗材贵,内科中的绝对强势科室,除了强度大、掉头发,别的都挺好。

就拿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来说,作为心内科中常见的手术方式,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年PCI手术量近万例,年增长速度10%-20%。

集采前,普通支架价格1万左右,进口高级支架价格2万左右。这意味着,早在年,这就是一个妥妥的百亿级市场。

难怪,在国内心内科几乎都是医生最多、患者最多的科室,收入一般也是全院最高的科室之一。

考虑到当前PCI手术渗透率还有提升空间,并且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也会加深,心内科的需求只会持续增长。“时代的红利”,想必心内科医生会深有感触。

但眼下,早已见惯生死的心内科医生,感触更深的或许是,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集采重拳落下,医保局手起刀落,冠脉支架市场从上百亿,骤降至10余亿元。一年后的今天,冠脉药物涂层球囊集采,也在各省市相继铺开。

老龄化的趋势还在,只是时代红利似乎有点式微了。

01

年11月5月,天津。

12家国内外医疗器械厂家,就冠脉支架集采,进行了一轮激烈的厮杀。

所谓集采,医院未来N年用量的一定比例公开招标,价低者得。

此次冠脉支架集采总量,占冠脉支架未来两年总需求的80%。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不入围基本等于出局。没有厂家会轻易放弃,战况惨烈异常。

于是,平均降价93%、最高降价幅度超96%......根据医保局最终公布的结果,以前动辄上万的支架,直接变成了白菜价,正式进入百元时代:

冠脉支架最低报价为元,最高入围价也仅有元。有企业心存侥幸,报价超过元,只能接受被PASS出局的命运。

这个结果在医保局意料之中,在大多数人意料之外。

意料之外,是因为老话常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支架平均降价73%,在很多行业外人士看来,确实难免震撼。

意料之中,是因为医保局前期做了大量成本测算、财务分析、国际对比。厂家在报价的时候,也已经给自己算好了账,薄利、多销。

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生意没人做。

实际上,虽然冠脉支架降价幅度巨大,但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医疗器械厂商。

集采之前,均价是1.3万,出厂价普遍在元左右,贵的也就元;集采之后,价格下降到元左右。

原本分享从“出厂价到终端售价”这部分费用的既得利益者,才是最受集采影响的群体。层层利益,可以说是医药行业惯例。谁享受了这部分费用,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天下苦高价耗材久矣,所以国家出面插手了。

02

集采也讲究艺术。

关于怎么把主要企业、主流产品吸引进来,首先“报量”要足够有吸引力。在这方面,“4+7试点”中制定的“结余留用”政策,便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所谓“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也就是通过集采降价后的药品费用,与医保支付的预算基金差额,将作为奖励返还一部分给公立医疗机构。

说白了,“结余留用”政策,就是将以前灰色的部分,给阳光化了。

从药品集采结果来看,“结余留用”政策,的确大大刺激了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品种:

绝大多数集采药的用量,都远超约定量。

“结余留用”也说明,在集采过程中,医保局也不完全是在挤出“中间商差价”,也在通过正规的手段,去弥补医药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群体——医疗机构。

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要打开另一扇窗。

去年的冠脉支架集采中,“结余留用”政策同样预留出了“诱人”的资金池,作为医疗机构的奖励。

北京医保基金拿了8.2亿元来奖励医疗机构,上海拿出了8亿元,天津、广州医保基金分别拿了3.4亿元、1.7亿元。

从总量上,阳光化收入肯定比不上之前的灰色收入。毕竟,冠脉支架此前可是百亿市场,但阳光化也更容易做到雨露均沾。

就算是以前,也只有心内科室话语权集中的医生吃肉,大部分医生连汤都喝不上。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冲突。规则可以改变,但有些东西,变革起来,难。

尽管此次参与集采的国产支架,已充分被临床验证,其中,中标量最多的产品更是有口皆碑,但不少医生却表示很忧虑:

几百块钱的东西,你也敢放在血管里?

还是《潜伏》里谢若林说的好,“两根金条放在这,你告诉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

03

在这场降价之后,整个耗材市场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10月28日,国内某心脏介入医疗器械厂商公布的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收入与去年第三季度基本持平。要知道,用公司自己的话来形容去年第三季度,是:

支架集采前历史最好季度。

支架大幅降价后,公司反而过上了更好的日子。虽说不科学,但事在人为。

由于集采,该公司传统支架业务收入下滑,但“介入无植入”创新产品组合的增长显著,迅速填平了集采带来的坑。

前三季度,公司该产品组合收入为6.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73倍。也就是说,去年前三季度,这一产品组合收入还不到万元。

这其中虽有疫情因素的影响,但也不全是。根据公司半年报,得益于介入无植入创新产品组合的放量,其支架业务已经恢复到年同期水平。

显然,新型创新产品正逐渐成为公司冠脉产品的主力军,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这也不奇怪,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治疗方案,集采的传统支架不是唯一选择。从产品性质来看,“介入无植入”产品,便是很好的替代品。

所谓“介入无植入”,产品包括可降解支架、药物涂层球囊和切割球囊等,治疗方式与支架类似,只不过后者需要将支架植入体内,前者不需要。

由于不需要在体内植入东西,所以在相同场景下,“介入无植入”效果或许等同,但副作用会更少。

当然,价格也会更贵。以冠脉药物涂层球囊为例。当前,冠脉药物涂层球囊的价格,普遍在2万元左右。

这并不是新概念新产品,可降解支架、冠脉药物涂层球囊在海外应用也已经非常成熟,国内也早有获批产品诞生。

只是由于医生使用习惯以及治疗适应症相对you限,加上价格的确过于昂贵,因此临床上应用一直不温不火。

说来也魔幻,在集采之后,不在集采目录内的“介入无植入”产品,突然就火了。医院心内科的医生,曾向自媒体“八点健闻”表示:

“对一些可用支架也可用药物球囊的手术,集采后医生更倾向于使用药物球囊;或者可放支架可不放的临界状态,会选择多使用球囊。”

现在看来,“介入无植入”产品距离爆发,原来就差了一个“集采”。

04

冠脉支架集采只是开始。

对于冠脉药物涂层球囊需求的大幅增长,医保局也很感兴趣。

今年9月6日,医保局发文,直面行业内关于产品供应不足、药物球囊使用增长过快等问题的质疑。

对于冠脉药物涂层球囊使用量激增的问题,医保局并没有否认其临床价值,“医院高价药物球囊使用增长过快,有临床发展的合理增长。”

不过,医保局也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因素。医保局委婉表示:

考虑到2万元左右的高价,不排除其他“非正常因素”导致。

至于什么是非正常因素,氨基君读了很久,也没找到更具体的解释。但关于这一问题,医保局也给出了解决办法:集采。

很快,京津冀医保局与黑吉辽蒙晋鲁豫川黔藏等地区组成“3+N”联盟;江苏牵头12省联盟开启带量采购;加上去年的7省联盟,冠脉药物涂层球囊,医院市场进行带量采购。

当然,此次联盟集采,最主要的目的依然是:

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根据江苏12省际联盟冠脉药物涂层球囊采购办公室公告,本次联盟采购拟中选产品最高有效申报价为12元。

这意味着,低于这个价格都有机会。而集采规则是“8中6”,竞争不算太激烈,大家报价未必就是你死我活。

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通常单支药物涂层球囊的纯材料生产成本约-元,出厂价约1万元。如果中标价高于1万元,对企业反而来说是利好。

国内医药环境的进步,需要持之以恒的创新。不管是患者还是投资者,都不会排斥创新,监管层更是喜闻乐见。不搞创新不可能有溢价,只有创新才能有溢价。

但与此同时,也应当避免创新疗法被利益机构过度利用。这一次,冠脉药物涂层球囊以超高效率推进的集采,也无疑宣告了监管层的态度:

创新探索有空间,“非正常因素”无处藏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