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有一群没了根的中国人,他们的祖辈

白癜风复发扩散 http://m.39.net/disease/a_6198020.html

在泰国清莱府西北约60公里处,有一个叫“美斯乐”的地方,这里居住着一群身世特别的人。

说他们特别,是因为他们大都有泰国的国籍,却吃中餐、过中国节,学校也以普通话授课,人称“小中国”。

他们自称自己是中国人,他们甚至能够清清楚楚地报出老家的地址,比如云南昆明、保山等等。

图一:“美斯乐”一景

有村民说,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曾经服役于中国军队,涉及的部队也有好几个,比如:

国军第8军,第26军,中国远征军……

也就是说,他们是这些国民党部队遗留在泰国的军人后裔。

据村民们说,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最早流落于缅甸,几经辗转来到了泰国,最终才在“美斯乐”这个地方落了脚。

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了泰国国籍。

但是,却还有部分人仍然是没有国籍的“漂流族”。

如(图一)所示,这些没了“根”的“漂流族”至今还在为“还我国籍”而抗争。

他们怎么会流落异国他乡?

他们的父辈(或祖辈)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风雨雨?

说起来就是一段充满悲酸的故事。

故事要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那个时候讲起。

当时,“云南王”卢汉已经做好起义的准备,但是,他对蒋介石派驻在云南的两个军还没有把握。

因为他们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8军军长李弥和第26军军长余程万根本就不听卢汉的指挥。

为了顺利起义,卢汉借召开会议之际扣押了李弥、余程万等人,并逼迫他们在起义通电上签了名。

但是,蒋介石马上派人接管了李弥和余程万的部队,并迅速举兵包围了昆明。

为了瓦解这两个军,卢汉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后释放了李弥和余程万。

李弥和余程万也向卢汉承诺,回到部队之后,他们将说服部下撤围昆明。

结果,李弥一回到第8军就变了卦,余程万也因故没有兑现承诺。

最后,在解放军强有力的打击下,李弥和余程万的两个军被打得支离破碎、分崩离析。

李弥和余程万先后脱离部队,逃去了台湾,根本没管他们部下的死活。

我在这里“吐槽”一下,李弥这个国民党高级军官没有打过多少有名的胜仗,却有不小的知名度。

淮海战役时期,国民党兵团级军官或战死、或被俘,只有李弥和孙元良全身而退,在最后关头抛开部队逃离了战场。

据说,李弥当时用两根金条买通了一个地主,被那个地主塞进一只装粮食的大麻袋,这才混过解放军的检查哨侥幸逃脱。

另有国民党军俘虏交代,当第8军士兵几天吃不上一顿饭,一个个饿得眼花头晕的时候,李弥等人不仅没有饿肚子,还天天大吃大喝,每顿饭都有“三荤四素”。

图二:淮海战役时期的李弥(左)

以上这张照片就拍摄于淮海战役期间,照片上的李弥正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

可想而知,李弥根本没把手下人的饥饱、生死当一回事。

因此,李弥在云南战败之际只顾自己逃命,这样的做法并不奇怪。

李弥自顾自逃命去了,他的部下也就只能各显其能、自找生路了。

李弥的第8军师团就在团长李国辉的带领下逃到了缅甸境内。

在地处缅甸、老挝和泰国交界处的大其力市,他们遇到了第26军团副团长谭忠率领的多名溃兵。

几天之后,这两股部队又和中国远征军滞留于此的多人不期而遇。

这么一来,三支部队就有了多人马。

因为无法与台湾取得联系,他们只能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一时不知道该向何处去。

幸好有一个士兵偶尔找到了一部破损的电台,并想办法修好了这部救命的电台。

与台湾恢复联系时,李国辉和谭忠喜极而泣,他们的部下也都喜出望外。

他们天真地认为:这下有救了,“党国”一定会“拯救他们于危难之中”。

然而,台湾方面的回复却给了这伙溃兵当头一棒。

因为国民党当时已经全面失败,大大小小的国民党官员纷纷逃去台湾岛,整个台湾岛一片混乱。

风雨飘摇中的国民党朝不保夕,哪里还顾得上远在缅甸的多个溃兵。

于是,台湾方面甩给李国辉他们四个字-“自行解决”,便将这余人丢在了异国他乡。

李国辉绝望了,他知道,“自行解决”与“自生自灭”无异,自己已经像一块破抹布一样被“党国”抛弃了。

在强烈的求生欲支撑下,李国辉他们开始了自救行动。

他们首先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李国辉被推举为总指挥,谭忠担为副总指挥。

流落他乡的国民党残兵

他们把多名残兵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负责驻地防务,主要应对缅甸军队的“清剿行动”;

第二部分人负责修建房屋,开荒种地;

第三部分人则化身为“生意人”,想方设法做生意挣钱。

看得出来,李国辉他们已经准备在此地长住。

为了和原住民搞好关系,李国辉还想出了一个绝招-鼓动官兵与当地人联姻。

李国辉认为,这是融入当地人生活的最佳途径。

没过多久,这股残兵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

因为有枪、有人,有吃有喝,他们一度混得风生水起。

在这个阶段,还有不少逃至缅甸的国民党残兵闻风而来投靠,这支部队的人数迅速增长到多人。

可悲的是,此时的李国辉还对无情抛弃他们的国民党抱有幻想。

他们自封为“中华民国复兴部队”,还在做着“打回大陆去”的春秋大梦。

不过,李国辉他们的美梦很快就被缅甸军队的枪声打破了。

因为他们的崛起速度太快,势力扩张得太猛,缅甸政府盯上了他们。

对这支在缅甸强劲崛起的中国武装,缅甸政府一方面集结部队准备“武力清剿”,同时向李国辉他们发出了最后通牒。

缅甸方面要求这支中国武装立即缴械投降、退出缅甸,否则将动用武力进行围剿。

此时的李国辉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缅甸容不了他们,台湾抛弃了他们,大陆又回不得。

万般无奈之下,李国辉他们决定与缅甸军队“战场上见”。

也许是缅甸军队小看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许是缅甸军队的战斗力实在太差,这支残军居然一次接一次打败缅军,直打得缅军无力再战。

这样的情况连李国辉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曾几何时,自己带领的这支军队曾经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李国辉左思右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是求生的本能激发了这些残兵的战斗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久攻不下、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缅甸方面与这支残军订立了城下之盟:

缅甸政府默许他们维持现状,继续在原地居住、生活。

缅甸方面也提出了交换条件:

他们不得再扩大地盘,并立即释放被俘的缅甸官兵。

李国辉爽快地答应了缅甸方面的要求,并立即释放了所有的战俘。

没有想到,中国残军与缅甸军队在缅甸境内发生交战的事情很快成为特大新闻,被各国媒体大肆报道。

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大喜过望,他立即召来李国辉的“老长官”-原第8军军长李弥。

蒋介石要求李弥立即与李国辉恢复联系,并授予李国辉所部一个番号-“反共抗俄救国军滇南边区第一纵队”。

流落他乡的国民党残兵

蒋介石委任李弥为这支部队的总指挥,委任李国辉为纵队司令官,并给李国辉手下的一众官兵封官许愿。

也许是李国辉的“复活”让蒋介石看到了“光复大陆”的希望。

蒋介石想把李国辉所部重新收归麾下,让这支残军成为国民党“反攻大陆”的马前卒。

李弥领命之后便去了缅甸,随身携带了一大叠“委任状”。

除此之外,李弥还通过泰缅边境,将一大批武器物资运到缅甸,交到了李国辉手中。

这个时候的李国辉可谓备受器重。

除了李弥送来的“委任状”和武器物资,美国人也给李国辉送来了“温暖”。

当时,美国在朝鲜战场屡战屡败,疲惫不堪。

美军的情报人员也注意到了这支远在缅甸的国民党军队。

美国人惊喜地看到,这支残军部队居然可以打败建制齐全的缅甸政府军,他们应该有不可小觑的战斗力。

美国人设想,如果让这支部队出兵袭扰中国大陆,势必会对解放军形成牵制,从而达到间接支援美军的战略效果。

因此,美国方面也给李国辉部队送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战备物资。

在蒋介石和美国人的支持下,李国辉所部的兵力和装备水平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支残军迅速扩编为两个师,总兵力一度超过0人,势力范围更是向外辐射到方圆20万平方公里范围。

这个区域便是后来祸及全世界的毒品贸易中心“金三角”的雏形。

流落他乡的国民党残兵

话说李弥到任“总指挥”之后,也曾指挥李国辉所部对中国大陆搞了几次“骚扰式反攻”。

李国辉所部曾经接连夺取云南4个县城。

但是,在解放军三个师的围攻打击下,李国辉所部再次被打得失魂落魄,丢盔弃甲退回了缅甸。

从此以后,李国辉和他的部队再也没能掀起什么波澜,李弥这个“常败将军”也就心灰意冷,又一次抛下李国辉他们一走了之。

不过,李弥虽然离开了缅甸,他的心却留在了缅甸。

在军事上,李弥没有什么过人之能,但是,他却有许多人望尘莫及的商业头脑。

在缅甸这段时间里,李弥发现了一个比“光复大陆”更有吸引力的事情。

李弥注意到,这个地区(后来被称为“金三角”)位于缅甸、老挝、泰国三国交界地带,属于典型的“三不管地带”。

李弥注意到,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鸦片,他们种植鸦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

不仅如此,李弥还知道一个情况,当年残留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余部就曾种植、贩卖鸦片。

由于种植、贩卖鸦片的利润极其丰厚,远在台湾的李弥开始指使李国辉所部悄悄染指鸦片生意。

在李国辉“军队化”、“产业化”的管理下,鸦片买卖这种见不得人的交易逐渐被公开化、规模化。

从这个时候开始,这支接受国民党指挥的军队全身心投入到了生产和买卖鸦片的生意中,把“光复大陆”、“反攻大陆”等初衷完全抛到了脑后。

就这样,在李弥的隔空指挥、李国辉等人的倾力经营下,“金三角”地区的毒品贸易额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毒品贸易中心。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毒品交易,李国辉还加强了武装力量建设和培训。

大家也许听说过毒王坤沙、罗星汉以及“果敢王”彭家声等人的名字,他们都接受过李弥残部的军事培训,并接收过他们提供的武器装备。

有言道,“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多端的李国辉所部最终逃脱不了被打击的命运。

有一次,这支国民党残军居然动用多人,押送多达00公斤的鸦片,大摇大摆地进入了老挝境内。

这一次,他们遭到了老挝军队的猛烈打击。

老挝政府动用了大量军队,不但缴获了全部鸦片,还狠狠打击了这支国民党残军。

而国民党残军公然大规模贩毒的行径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

老挝、缅甸和泰国政府屡次联名向联合国提出议案,强烈要求蒋介石把这支国民党军队撤回台湾。

对此,蒋介石的做法是“拖延”加“敷衍”。

因为“反攻大陆”之心不死,蒋介石不愿意失去这支离大陆最近的马前卒;

因为残军人数众多,蒋介石不愿意因为接受他们去台湾而增加太大的负担。

所以,蒋介石在撤人这件事情上一拖再拖,最后只把多人撤回了台湾,而把多人留在了“金三角”。

撤回台湾的国民党残兵

这多人终究被国民党彻底抛弃了。

国民党再也没有“反攻大陆”的能力,因此,这些残兵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

他们想在异国他乡安身立命,可是,他们一辈子都不可能得到缅甸的国籍;

他们想要返回大陆,可是,他们的身份让他们知难而退。

于是,“金三角”就有了一支没有祖国的军队……

缅甸政府曾想收编这些国民党残兵,并许诺给予他们国籍和公民权利。

但是,这些国民党残兵拒绝了缅甸政府的建议,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因而不愿意加入缅甸籍。

在异国他乡,他们每年还在过着春节、端午、中秋,孤独、无助地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与围剿他们的缅甸政府军开战、和印缅联军开战、和黑帮开战……

好在新中国主动向这些“流浪儿”伸出了双手。

在中国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有一部分国民党残兵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

也有一部分人滞留当地,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土匪、恶魔。

年,中国政府联合缅甸发起了“湄公河之春”行动,这次行动的目标是解除国民党残余势力对缅甸和中国边境的威胁。

在两国军队强有力的围剿、打击下,这伙国民党残兵不得不离开“金三角”,遁入泰国北部地区。

流落他乡的国民党残兵

在泰国,他们与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断绝了关系断交,并交出了武器,以此换来了泰国政府赋予的公民权和居留权。

如今,70多年过去了,目前在泰国、缅甸的国民党残兵已经有了第三代、第四代。

他们中的一些人居住在泰国北部的13个“自立村”或“难民营”里。

更多的人则聚居在一个叫作“美斯乐”的村落。

现在的“美斯乐”是泰国一个著名的旅游地,长住居民也由原来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万人。

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了泰国国籍,但仍然延续着中国大陆的风俗习惯,这里因而被人们称为“中国村”。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有一些人始终没有加入泰国籍,成为没有祖国、没有身份、更没有希望的“漂流族”。

除了定居泰国的国民党残兵后裔,在缅甸的果敢和佤邦地区也散落着一些中国远征军和国民党残兵后裔。

“美斯乐”一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全面复兴,越来越多的国民党残兵后裔为中国的崛起而欢呼,以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为荣。

他们在多个场合呼吁,希望回到他们先辈的家乡,更希望回归中国,拥有一个中国人的合法身份。

众所周知,他们的愿望很难实现,或者说实现的难度不小。

但是,他们身上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脉,身为中国人的后代,他们一样有理由感到自豪和骄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