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金条 >> 金条发展 >> 炒鞋算不算投资

炒鞋算不算投资

来源:理财周刊

一双球鞋,仅仅半个月价格就可以上涨几倍——这不是神话。如今,青年人圈子里流行“炒鞋”,这算是投资吗?其中又隐含怎样的风险?

央视揭“炒鞋”黑幕

一两年之前,追逐潮流的时尚青年喜欢收藏限量版球鞋,并私下交流、转让,形成一个非主流的亚文化小圈子。可是,如今嗜血的资本疯狂涌入“鞋圈”,掀起一波波“炒鞋”巨浪。

近期,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就以专题片的形式,揭开了“炒鞋”的种种黑幕。

一位秦先生是国内球鞋收藏领域的大V,拥有20多万粉丝。据秦先生介绍,他手里一双球鞋的价格原先是元,仅仅两个星期,价格就上涨到将近3万元。在最近的炒鞋江湖里,他也着实赚了一把。秦先生称:“我大概有双鞋,市值大概50万元到80万元。”

一双球鞋的价格之所以能惊人地上涨,全在于背后资本的炒作。

在秦先生的手机里,可以看到各路资本想要和他合作的信息:有人想要炒作某球鞋,愿意给他1万元的费用,也有人愿意给他提成。这些信息表明,确实有新的增量资金进入球鞋收藏市场。

据秦先生介绍,球鞋收藏爱好者的主要人员是大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年龄集中在18岁到35岁之间。

除了大V和年轻的大学生,一些制鞋企业的老板也加入进来。某制鞋工厂的老板拿出10多万元资金炒鞋,一年下来也赚了近20万元。

不过,央视财经提醒人们——炒鞋有风险,有暴涨就有暴跌。

通常情况下,品牌商会控制限量版球鞋的生产数量,以维持高价。但他们也会重新启动生产,自然价格就会下跌,使得球鞋爱好者被“割了韭菜”。

例如,市场上最热的“椰子”第一次在国内发售的时候,就几百双货量,原价元,在外面立刻就能卖到到元,足足涨了5倍以上。

此后,这双鞋慢慢下跌到了六七千元。然而,半年之后,品牌商又重新生产了一批同样的“椰子”,这双鞋的价格瞬间跌到了三四千元。多次发售之后,这双鞋最低的价格是元出头,现在维持在0元左右的水平。

某二手球鞋交易平台以42码为标准,对过去1年全球发售的款限量版球鞋做了价格统计,统计的结果是:有款球鞋价格在下跌,占比达到41.9%;款涨价幅度超过20%,占比28.8%;有款鞋涨幅超过50%,占比18%;涨幅超过10倍的为11款,占比只有0.4%。

“鞋币”横空出现

作为实物商品的球鞋,不是用来穿,而是作为炒作赚钱的品种,而且这股风潮在年轻人圈子里越演越烈。于是,炒作虚拟货币的帮派们也不甘寂寞,最近,数字货币行业内掀起了一股“炒鞋币”风。

据报道,一家名为“55交易所”的数字货币交易所推出了潮牌通证ATO项目:该项目将Yeezy、AirJordan等潮鞋通证化,即产生某个鞋的代币(Token),投资人认购一定数量的代币后,既可以兑换鞋子,也可以在55交易所进行代币交易。

55交易所风险提示称,存在“无法提现”的退出风险:由于Token的底层技术或者55资产网络交易平台的原因,用户购买的Token可能无法全部或者部分提现。

55交易所还表示,平台上线的任何商品或服务均不由其生产或提供,不代表交易所与商品或服务有关联或背书。该交易所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均按“原样”提供,不提供任何担保。

京师律师事务所刘盼盼对媒体表示:“潮鞋”本身作为市场现象,作为底层资产层面,区别于一般的股权、债权及收益权的证券化,本身面临着更不确定的市场波动,通证化的潮鞋是否能得到注册地交易所的合规确认,目前不得而知;该类项目中,由于“潮鞋”的交易溢价受市场品牌的稀缺性影响,而非像知名字画、收藏品等具备一定历史承载、具备人文内涵的长期价值性,一旦丧失市场热潮支持,投资者将面临本金丧失的可能。

还有更疯狂的炒“盲盒”

“炒鞋”很疯狂,更疯狂的是炒盲盒。

所谓盲盒,就是一个盒子,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产品,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盒子里具体有什么,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哪一款产品。而一套产品多达数个,“隐藏款”数量极少。

据第一财经报道,Molly是目前人气最高的盲盒玩偶之一。几十元一个的Molly,在二手购物平台闲鱼网站上可卖出千元以上的高价。闲鱼盲盒涨价榜显示,一款“潘神天使洛丽”的盲盒,售价2元,涨价39倍。据悉,单个售价59元的Molly,一年能卖万个,实现2亿多元的销售额。

盲盒俘获了玩家的赌徒心理,让人不能自拔。

有一对夫妇4个月花了20万元在盲盒潮玩上;还有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花费70多万元购买盲盒。闲鱼今年年中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30万盲盒玩家在这家平台进行交易,每月发布的闲置盲盒数量较一年前增长%。

收割“韭菜”有套路

在通胀预期的背景下,很容易催生一批实物型“投资”品种,包括茶叶、玉石、高档原木、高端年份酒等。通常来说,这种收割“韭菜”的行为瞄准的是有点闲钱的中年人,而“炒鞋”“炒盲盒”瞄准的则是年轻人。

如果从消费、欣赏的角度出发,小买怡情、浅尝辄止,还是无可厚非的。一旦过度参与市场炒作、大量囤积实物,则有赌博的嫌疑。

这些实物领域的交易市场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约,只要有几个资金雄厚的庄家联手就可以坐庄,而当这些游资赚取巨额利润撤资之后,市场将随之很快坍塌。

一般来说,收割“韭菜”有三步。

第一步,大资金进场囤货。例如“炒鞋”,一两年之前,还是潮流时尚青年的小众行为,如今有游资快速进入这一市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职业炒鞋大户出现。

二、制造价格飙升曲线。大户出现后,就可以联手控制价格,制造价格持续飙升的曲线,给散户们的大脑注入“价格会持续上涨”的信心。

三、割韭菜走人。当高价无法继续维持后,大户便集中出手套现,游资撤出,交易市场崩盘。

最后一个阶段往往价格直线下降、大量散户被套。而高价无法继续维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自身系统性原因。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大大超出其内在价值后,各路资本涌入市场,增加供给,供给一放大,价格自然也就跌落。文玩核桃、藏獒的暴跌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另外一个是政策性因素。一般来说,小众的自发性交易市场不会引起监管的注意,一旦规模放大、有操纵价格行为,也就产生潜在的巨大社会危害,于是监管部门就一定会出手。

例如当年的“君子兰事件”,以及近年的关停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整顿邮币卡交易所等。

链接:

实物炒作血泪史

炒作实物商品,往往最后就是一地鸡毛。历史上,“疯狂的君子兰”“天价兰花”的例子就很说明问题。

最近几年,市场炒作的热门交易品种则是玛瑙家族的新秀——“南红”(3年价格涨幅百倍),以及老蜜蜡、崖柏、文玩核桃等。在这些领域,玩的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并非真正意义的投资。

下面,不妨复盘几个实物商品疯狂炒作的案例,以史为鉴。

君子兰

年10月11日,君子兰被命名为长春市市花。当时,长春市家家户户都以养君子兰为荣。在此背景下,大庄家入市,珍品君子兰的市价炒到万元甚至10万元一株。很多家庭,拿出多年积蓄购买珍品君子兰,以图获利。

年初,长春一王姓养花大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客户,价格是14万元,创造了当时君子兰交易之最。按当时伦敦市场牌价,14万元人民币可兑换40多两黄金,君子兰因此被称为“绿色金条”。

面对越来越疯狂的市场炒作行为,年6月,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整顿市场,君子兰花价顿时贬值90%以上,一花倾城的君子兰最终成为寻常花草。

兰花

20年后,“天价兰花”再现了君子兰当年疯狂的一幕。在年市场最为鼎盛的时候,一盆“大唐凤羽”被炒到万元一苗,而几年后只要1万元就能买到;当年的“大雪素”原来5万元一苗,几年后元还卖不出去。

据中国兰花协会调查,年底与年初相比,不足两年的时间,中国兰花市场缩水至少三分之二,沉淀了上百亿元资金的兰花市值几乎一夜之间蒸发,投资名贵兰花的兰商都不同程度亏损。

文玩核桃

文玩核桃从年前后开始暴涨。好品相的核桃数万元一对。由于初期好品相的核桃货源少,所以主要产区的农民砍掉果树,种上文玩核桃,商人们则采取包树策略,曾有人花费上百万元包一颗核桃树。随着供应量加大,年文玩核桃价格就开始出现大幅度下跌的态势,普通的文玩核桃3元一个,当年可以卖元一个的也只要10元。

藏獒

藏獒有“东方神犬”的美誉。而在交易市场上,藏獒的价格也是长期排名第一。一些名獒的超高身价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年3月,青岛一只名为“轰动”的藏獒被一位老板以万元的价格买走。

然而,短短几年时间以后,藏獒便风光不再,当年曾经炒到数十万元一只的藏獒,现在送人都没有人要,不少藏獒甚至被当成了肉狗处理。在藏区,不少养殖场的藏獒沦为流浪犬。(作者:刘畅;图/全景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