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出生后,
90后张女士收到了十几件
亲朋好友送的金器。
“好看是好看,
小朋友戴出去不安全,
这么多又琐碎也容易掉”,
张女士为此有些犯愁。
月初,在闺蜜的极力推荐下,
张女士第一次走进了打金店,
没想到店里火热的场面
让张女士完全震惊到了。
“这不是老一辈才会去的地方吗?
居然有这么多年轻人?”
最近,
看起来年代感很强的
“老底子的打金店”
毫无征兆地火了。
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图
▼
记者很是好奇,
年轻人为什么扎堆去打金?
他们到底在打什么东西?
杭州市中心的“打章人”
上周五,记者来到杭州市中心体育场路上的一家打金店。在沿街的一众店铺中,这家20个平方左右的小店并不起眼。
店主郑师傅个子不高,小小的眼睛,说话湖南口音,一问之下果然是湖南人。于是,郑师傅顺势给记者介绍了家乡湖南的“章子”文化。
郑师傅说,湖南的首饰加工技艺由来已久,解放前,这些手工匠人走街串巷主要打制姓名图章,姓名图章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渐渐的,打章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一技术流传了下来,这些手工匠人也由专职打章转型到了打制铜器和金银首饰加工等。
年,郑师傅来到杭州,凭着家里传承的这门技术在闸弄口开了一家打金店。直到当地拆迁,他把店铺重新开到了体育场路现在这个地方。
交谈间隙,生意来了。一个中年人捧着一个小包走了进来,打开一看:一包金饰。一个小金坠、一根不粗的项链、两个金戒指、一个手镯。“这堆东西,能不能帮我看看成色?”中年人问。郑师傅便开始了验金:经过高温火枪火烧后,这些金饰保持了原来的色泽,“是真金。”郑师傅说。
记者注意到,这堆小东西里那粒心型吊坠其实挺精美的,心中不由暗觉可惜。
“拿老东西来看成色的客户也不少,”郑师傅说,“杭州人家底厚。”
正说着,家住附近凤起苑的黄阿姨进门,要求把女儿的项链加长一点。“我是这里的老客户了,”她说,“手镯换款式、项链不合适、戒指翻修都来这里。”
银行买来3根金条
到这里来打手镯
从郑师傅这里出来,记者又去半山老字号“老福林打金店”,这家在社交平台上火出圈的小店,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从市区出发,驱车40多分钟后到达位于城北半山路,在附近居民的指点下,记者在世纪联华超市旁边的一条小路上才找到了“老福林”。
这家网红店原来比体育场路上的打金店更小,只有10来平米,店铺左侧放置着两台机器和柜子,右侧是黄金饰品展示柜台,一条狭窄的走廊尽头是打金的操作间。
看了看表,正是下午1点,数了数人,有4位顾客。
虽然只有4位顾客,但这么小的地方,记者到柜台前,只能靠挤了。一位30岁左右穿着红色格子西装的女子自称是老板娘,她热情招呼记者先在旁边的本子上登记排号。记者凑近一看,当天已有10位顾客登记了相关信息。“今天周五,来的人算少了,你周末来的话可能都挤不进来。”老板娘说。
这是一家夫妻店。店主林金祥留着精神的板寸头,穿着一件红黑相间的羽绒服,正在打磨一个金手镯。
这时,记者身旁一位年轻女士拿出了三根印着某银行字样的金条,拆去外包装准备过秤。据她介绍,这些金条购于年。“现在哪个女孩子出门没一两件金饰!”该女子边说边翻出手机里的金手镯照片,让老板参照打制。
记者跟后面一位排队的市民杨女士聊了聊。杨女士从转塘过来,拿着自己的旧手镯准备打一个新款。此前,她在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