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了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

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s://m-mip.39.net/nk/mipso_7346518.html

TheNixasabrookhorse,TheodorSeverinKittelsen

文/金融事业部

如今的投资者,真难。

A股在点来回震荡,不敢进;从历史业绩看,散户投资A股,总觉得一片绿油油的。

楼市寒冬季,不知长几许;第三季度香港楼市很糟糕,物业成交金额暴跌70%。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指从7月开始、截至9月中的这两个半月)香港物业投资市场暂录得30宗成交金额在1亿港元或以上的大额交易,相比第二季度(指4、5、6三个月)暴跌了55%,同时,今年第三季度的投资物业总成交金额为亿港元,环比上季度的亿港元锐减近70%。

私募股权市场烟雨蒙蒙,看不清真容;固收业内非标已死,投资投什么?似乎只有信托。

投信托,投什么信托?城投,地产,或者还有什么?

其实,这是信托投资者应该看到的最大的问题。

名头大的不一定安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投资最看重什么?我们不谈那些金融机构的专业观点,只从投资者的角度说话,

底层资产是借贷类资产的固收产品,那么,大多数金融机构是把借款人的名头放在首位。

名头这玩意,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资质,包含企业品牌、自身实力与股东背景。而城投公司,就是属于有政府名头的融资方,因为城投公司的股东往往是当地国资委,实打实的政府股东背景。

很少有几家,挂羊头卖狗肉,听着像国企,看着也像国企,实际是信用不堪的民企。

早些年,城投类信托和地方政府捆绑得更紧密,金融机构借钱之后,当地财政会出个函,承诺这笔债务会纳入地区来年的财政支出。在当年的金融市场上,这条增信措施如同开了挂一样,在风控上碾压了其他所有的产品。

很快,国务院禁止地方政府出函、城投剥离政府融资职能以及退出地区融资平台,城投类信托项目,其实就等于有政府股东背景的国企融资。当然,股东依然是地方政府,这名头还在。

图片来自檀香:Aris

但名头响亮的融资人就不会违约吗?未必!

光看名头有什么用?当时关张的海南发展银行不照样是响当当的国企?

就拿城投类信托来说,近的有青海省投多亿还没有解决方案的债务,远的有违约频发的黔东南州和云南保山;知名点的,还有宣称“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的湖南湘潭。

当然,城投整体还是安全的,保持良好履约记录的城投公司还是占大多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那些城投。

可是,这些城投所对应的项目自然是好资产,好资产是需要抢的,真的不能确定大家都能抢得到?

其实,不用把眼光只聚焦在融资人的名头上。按概率来说,每个企业的违约概率都是独立事件,再强实力的企业也并非没有违约的可能。非专业投资人管理风险,最好是分散风险,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有意欺诈的人通常不是陌生人!

继续说投资看重什么。名头之外,很多投资者考虑的还是对投资产品的熟悉程度。

这个熟悉程度,一般是指理财产品的投资内容我很熟悉,比如之前堪称最火热的房地产信托;更进一步的,甚至有些人恰巧碰到具体的底层资产就在身边,比如某个房地产信托的底层资产就在投资人自己的城市。

图片来自檀香:檀香草

房地产企业的人,常常投资房地产,证券公司的人,常常投资证券。

国内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看得懂房地产。这也难怪,亲身经历了国内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看着身边的房价如同鸡毛飞上天一般,看着“拆二代”在家乡香车宝马风光无限;这不都代表这房地产最赚钱嘛?

能精准地找到这个信托的底层资产最好。身边的楼盘,“可信赖的楼盘“,没准还能每天路过,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如此繁华哪能还不上钱呢。

这种看法错了吗?其实谈不上错。房地产行业在之前十年里,盈利能力超过几乎所有的实体行业;而能看见楼盘在开工建造,至少说明开发商的运营是正常的;能看见开盘当天宾客满门,那么说它大卖不缺现金流入这话也不能错。

但是彩云易散,霁月难逢。看得见的未必是真相。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已成往事,开工建造的楼盘究竟实际操盘者是谁其实难说,开盘当日即告清盘的项目资金去了哪里往往也会成谜。

你看得见房子是切切实实的资产,你却不知道房子的建造者到底借了多少钱;你看得见开发商的辉煌历史,却看不见开发商的钱到底去了哪里。

图片来自檀香:米粒

尤其是经济下行的周期,国家对房地产的管控日益收紧。习惯了从拿地开发到完工开盘的全流程都用别人的资金去赚钱的房企,近乎被全社会封锁了融资渠道的今天,之前有关地产的一切常识都可能被颠覆。

就在两年前,人人还都抢着投资房产;而今天,人人都知道是楼市寒冬,而且没人知道寒冬什么时候过去。都说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破产的企业,但没人会知道哪家企业会辉煌到这笔借款到期的那一天。

你觉得你熟悉房地产这个行业,可你知道一个行业多么庞大么,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因素有多少?上有政策,下有人口,中间还有跟着形势瞬息万变的金融,这个看似就在你身边的行业,想弄懂它,其实很难。

弄懂一个行业很难,弄懂一种行为却没那么难。比如消费行为,尤其是在极短的时期内,在最简单的一个闭环中。

机会在我们身边消费遇上金融是怎样的机会?

消费其实很重要,它和投资、出口一直是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房地产是投资,城投是投资,大宗商品是出口,谈起这些,都是蛮大的规模,蛮大的企业。

消费则亲民很多。虽然消费整体规模很大,涉及群体很广,可是单体的规模却很小,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甚至更多的是个人。

在金融行业,一个人的融资资质当然无法和绝大多数企业相提并论。

但是,如果是N多人呢?这些人组成了群体,而如果是特定的一个群体,个体数量又多,就可以做到风险分散。

图片来自檀香:华为老兵

如果通过某种途径,在特定的场景中实现了对群体的筛选,那么就在分散风险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风险的进一步控制。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消费场景。

这就是消费金融的风控逻辑。

消费金融其实早已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蚂蚁花呗,你网购的时候不用花钱,而商户又收到了钱,这就是消费金融的效果。在特定的消费场景内,通过金融手段完成原本的消费行为。

广为人知的还有京东。京东白条可以实现和蚂蚁花呗一样的效果。京东金条的实用场景更广,消费行为已经不用局限在京东的经营范围之内。

这些消费金融的背后,很多是通过信托实现的,这就是消费金融信托,简称消金信托。

也许你还没听说过它,其实只要你在著名的电商平台上有过消费,用过花呗、白条或者类似产品,你已经在无形中参与到很多消金信托之中了。

既然在消费中参与了,如果有参与了投资,是不是把消费的成本在投资中,又赚回来了?

图片来自檀香:狐狸爸爸

消金信托的风控逻辑和传统的房地产信托、城投类信托截然不同,并不是简单地寄希望于某一个实力强大的融资主体,而是通过在特定的交易场景中放款给数以万计的消费者。

一个风险分散,一个资金流向闭环,这就完美地实现了对融资方的风控和资金流向的管控。

并不是说消金信托的风险就低于房地产信托和城投信托,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听过任何一只消费金融信托违约的消息,它的规模也在迅速增长;仅仅是刚过去的今年8月,消费金融类信托产品募集规模就达到了98.26亿元,环比增加39.69%。

房地产信托的规模在急剧下降,消费金融信托的规模却在飞速增长。都说“只见新人笑,哪听旧人哭“,那么在投资领域里,是否会有更多的投资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