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中国百废待兴,此时应该是国家建设正忙碌的时候,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一个月时,毛主席突然亲自传令让当时的公安局局长罗瑞卿调查一件18年前的疑案。
建国才一个月,主席就亲自下令追查的急案,里面究竟暗藏什么玄机?
落空的“万全法”
时间要追溯到年的冬天,那时国民党在上海势力正盛,革命运动陷入低潮。上海地下党的处境也十分艰难,众多党员由于信息被泄露而被俘,处处弥漫着白色恐怖的气氛。
而地下党员掩饰身份、营救俘虏、打点关系等都需要大量经费,可此时的地下党举步维艰,一穷二白,只好向中央苏区求助。
当时的苏区主席正是毛主席,毛主席收到消息之后立刻派人筹备资金,此时苏区政府的资金也并不宽裕。
最终,在各方努力下终于收集了一批金饰。在老工匠的处理下炼成了十二条金条,一共两,金条被放在特制的白铜盒中。
下一步就是运送金条了:
首先,从安全性考虑,为避免他方警觉和交通员叛变风险,运输工作不能由同一个人负责;那么运输的保密性要求就很高,交接工作一定要万分谨慎。
出于这些考虑,林伯渠等人绞尽脑汁,最终敲定了运输方案。他们挑了一条有些绕但相对安全的路,这条从瑞金到上海的路被分成了七段,每一段路线都由专人负责。
在交接工作方面,林伯渠还想出了一个奇招。他找人特制了一个做旧的棋子,棋子上是他亲自写的一个毛笔字——“快”字,棋子被分为七份,棋子缺口都经过特殊处理。
棋被发给了七位严格挑选的交通员,他们都是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人员,熟悉当地路线,不易引起注意,大大降低了个人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
交接时,需要这一讯员手中的钥匙打开上一个讯员的锁,再将棋子拼接,才算交接成功。交接后,棋子也有专人负责运送,当苏区收到完整的棋子,则表示运输成功。
讯员严格分工,彼此互相独立,毛笔字迹又难以模仿。在这样一个严格分工的运输工作中,关键就在于交接,而在这样的三重检验下,交接工作可谓是天衣无缝。
退一步说,即使出现问题,也容易追责跟踪。从策略上来说,这应该是一个万全之策。不想,却在实际运输途中还是出了纰漏。
起初,苏区顺利地收到了六块棋子,然而,在之后两个月里都没能等到棋子的最后一笔,组织上联系负责那一段路线的讯员时,发现这第七位讯员也失联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运输途中出现问题,黄金丢了!一切努力付之东流,上海地下党面临重创,他们的处境更为严峻了,毛主席也因此受到了严厉批评。
经费调配失败使原本处境就艰难的党组织雪上加霜,追查这个案子也显得有心无力。这起黄金失踪案使党组织损失巨大,后来也只能以讯员携款逃走草草结案,不了了之。
毛主席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18年后,他回想起这件事依旧是满目愁容,在百忙之中还亲自提审这桩案件。
堕云雾中的追踪路
接到毛主席的指令后,罗瑞卿也不敢怠慢,还指示上海市公安局组建专门小组负责此案,组员都是老练能干的老侦查员,案件由公安局局长亲自负责。
当这些老侦查员看到当年案件的卷宗时,却都像泄了气了皮球——两页卷宗纸幅连A4大小都不到,有用的线索几乎一点都没有。
距离案件发生都过去了18年,涉及到的讯员又是地下党成员,身份很难追踪,负责此事的人不少牺牲、失联了。侦察工作在一开始就难以展开。
从现有资料来看,案件唯一的突破口便落在了第六位讯员身上。可由于讯员之间环环相扣,无法直接获得第六名讯员的身份,侦办警方只好从第一个交通员着手调查。
由于运输工作的保密性,寻找交通员一时没有头绪。后来,警方只好求问当时了解运输方案的林伯渠。
据林伯渠回忆,这第一位联络人姓秦,曾在高自立手下任职警卫员。于是专案组立刻前医院。
侦查员在这里终于得到了第二个讯员的信息,此人名秦朴,在兵团任职。可在秦朴这得到的线索也极为模糊,他只给出了交接人的大致相貌和庙祝的身份,秦朴的描述过于模糊,案件一时又陷入僵局。
后来专案组得到了一个关于当年运输黄金的档案,里面记载了前六位交通员的部分信息,关于第七位交通员依旧没有头绪,但案件总算有了一点眉目。
专案组顺着线索一一找到了前六个交通员。案件的突破口——第六位讯员,名叫刘志纯,负责从金华到杭州的路段。
据刘志纯回忆,当日,他接到任务去往指定旅馆与线人接头。当日,他和一位身穿黑色衣物的人在旅店碰头,二人暗号、钥匙和锁以及棋子都对上了。
一切都表明接头人的身份没有错,二人顺利交接了装有黄金的保险箱。交出箱子后一刻,他就受到了盘查,好在已经将箱子交出,躲过一劫。
再之后,他就将棋子交给组织,并淡出了组织,与组织渐渐失去联系。关于那个交接人,他只说了一点:那人身上带了一张住店凭证。
他们交接的时间是刘志纯入住的第一天晚上,侦察员们一致推测,此人住在松江附近的旅店。
他们又开始着手查当时入住的人员。
然而,当年的旅店有的关门,有的换了人经营,侦查工作量非常大,但最终在人员名单上还是没有新的线索。
线索在这里中断了,案件又一次进入瓶颈。几位老侦查员接连碰壁,案件实在没有进展,他们就想着先回上海。
当时,恰巧侦查员之一胥德深受邀一位老乡邀请吃饭,侦察组的其余几人也一同去了。他的这位老乡正好是松江司令部的一个参谋,听闻他们手上的案件后,提起了一个地方。那是保安团内部专用的招待处。
侦探组听闻大喜,顿时对破案又有了信心。他们来到保安团所在地查账本,幸运的是,账本保留得很完整。专案组顺藤摸瓜找到了第七位交通员——梁壁纯。
梁壁纯本是一个药店的药工,当年不明原因突然失踪,失踪的时间线也与黄金运输时间吻合。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拨云见日终有时
侦察组以梁壁纯所在店铺旧址为中心展开调查。在他们地毯式搜查下,侦探组确定了梁壁纯的照片,追踪起梁壁纯的老家,侦察组发现,他当年失踪时,老婆孩子也相继失踪了。
这个消息为案情的破解又增添了疑团,这说明梁壁纯很可能是有计划地出逃,且做事心思缜密,携款潜逃的可能性很大。
几经波折后,侦察组终于找到了梁壁纯居住的地方——一间破败的钟表修理铺。一百二十两金条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着实是一笔不菲的财产,然而侦察组不难看出,梁壁纯一家的生活很潦倒,不像拿了金条的样子。
对于侦察组的到来,梁壁纯十分镇定从容。他从灶里拿出一个药罐,从中取出一封信,信上记载着黄金失窃的来龙去脉。
当年的梁壁纯伪装成商人,拿到盒子后走水路顺利到达上海,他坐上一辆黄包车想去往最终的接头地点。
不想,路过一个上坡时,车夫降速,后面有两个路人帮忙推车,梁壁纯还没察觉到事态不对。
突然,一个路人冲过来,用药酒蒙住了他的口鼻。当即,梁壁纯就晕了过去。接下来的事情他便一无所知了。只记得早上在旅店醒来身边唯独丢了装黄金的盒子。
想到上级下派的“货在人在”指令,加之盒子体积小却重的特点,梁壁纯也猜到了里面是黄金。这样一笔重要的巨款在他手上失窃,梁壁纯也是有苦难言,下决心逃亡。
他立刻告知旅店老板此事,二人商量好暗号,并签了一份证明以示清白。专案组的追查后,确认证词无误。
案件的来龙去脉似乎已经清晰,但案件里又延出了三个小偷的支线,变得更模糊了。一百二十两黄金仍不知所踪。
案件时间跨度太大,当年抢劫黄金的人也难以求证。案件下一步突破可谓是“无巧不成书”。
伪装成犯人、潜伏在蓝桥监狱的警察很快与犯人打成一片。他假装无意间提起那桩黄金失窃案。
事后,有一位狱友问他,帮助破这桩案件算不算大功一件?警察听后联系狱警提审了这名犯人。
这位犯人检举的是自己的表哥。年,他接走了自己的黄包车,说要和自己的两个兄弟拉客挣钱。一个月后,便突然富裕起来,将车还了回来。
黄包车号码也与之前证人提供得很相似。案件到这里便明朗起来了。顺着这条线索,警方终于找到了这三人的住处以及盒子和剩余的金条。
值得一提的是,帮凶之一庄克后来还积极参加抗日运动,最后在战场上不幸牺牲了。分到的二十两金条被分文不动地留给了母亲。
到此,案件总算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大概也是对牺牲英烈们最好的慰藉吧。主席十八年来的心病总算有了结果,跨越十八年的悬案就此落幕。
文/文史旺旺